9月28日,攀枝花至盐源高速公路正式开工。至此,公司本年度承担工可研究和勘察设计任务的成都至峨眉山、炉霍至康定新都桥、G8517屏山新市至宜宾以及攀枝花至盐源等4个高速公路项目,全部实现开工目标。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超450公里,占全省新开工里程的47%,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,覆盖成都平原、攀西、川西北、川南四大片区,穿越省内四大不同地理气候单元。
面对地形地质复杂、生态敏感等多重挑战,公司凭借高效统筹与专业技术,提前圆满完成各项前期专题及勘察设计任务,为项目顺利开工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与审批保障,助力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
强化组织领导,挂图作战压责任
组建专项团队,明确核心架构。针对4个高速公路项目任务繁重、时间紧迫、标准要求高的严峻挑战,公司成立专项领导小组,由公司领导牵头,涵盖主体与专业分院骨干,形成“统一指挥、分工明确、协同高效”的工作架构,全面把控前期工作。制定详细计划,实现精准推进。为每个项目制定精准到周的倒排工期计划表,分解工可研究、勘察设计、专题编制等任务,明确责任部门、责任人及完成时限,杜绝推诿滞后。领导靠前指挥,高效破解难题。公司领导定期组织协调推进会,现场统筹资源,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,保障前期进度。
提前介入研判,政策宣贯防风险
主动对接沟通,提前掌握关键信息。项目启动初期即联合相关分院,与业主、交通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提前介入选线选址,系统收集基础资料,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。加强政策宣贯,确保工作合规性。依托公司层面重点项目交流群,及时解读最新用地、地震、地灾及审批政策;同时,公司组织开展环评、水保政策梳理和培训,制定项目专属指引,最大限度避免返工,为项目推进争取时间。
聚焦难点攻关,优化设计提质量
精准识别难点,组建专项攻关团队。4个高速公路项目因所处区域不同,面临的技术难点各有差异。成峨高速穿越平原与浅丘地带,需统筹考虑沿线城镇规划与农田保护;攀盐高速地处攀西峡谷区,桥隧比近80%,地质灾害风险大;炉康高速位于川西北高原,海拔高、气候寒冷,生态环境脆弱;新宜高速地处川南山区,项目弃渣量大,需妥善处理弃渣。针对这些难点,公司组建多专业联合攻关团队,开展针对性研究。风险预判多方案比选,保障设计科学。通过现场勘察、地质钻探、遥感监测等手段,项目组对项目沿线的地质风险、生态风险进行全面预判,对关键重点桥梁、隧道进出口等方案开展多轮比选,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、经济合理性、生态安全性。如攀盐高速的格萨拉隧道,团队对比了多条轴线方案,最终选择压覆矿产最少、施工风险最低的方案,有效降低了建设风险。创新应用新技术,提升方案可行性。积极推广桥梁无缝伸缩缝、垫墩锚索等新技术,创新实施弃渣综合利用,有效减少占地与投资。在新宜高速项目中,公司通过弃渣资源化利用,成功减少弃渣,节约占地,降低了工程投资,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。
深化协同联动,凝聚合力促审批
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内部协同机制。建立“公路+测量+岩土+环境+水运+造价+数智”等多专业团队协同工作机制,实现专业设计数据、勘察成果、专题报告等信息实时共享,全面推行“三阶段”融合设计,在工可阶段同步开展环评、水保等专题排查工作,缩短工作周期。加强外部沟通,构建联动攻坚格局。主动对接各级行业主管部门,及时汇报进展,争取理解支持。如炉康高速用地预审阶段涉及整合优化的自然保护地,公司积极牵头完成论证、报审,较常规周期缩短1个月取得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。
坚守奉献担当,全力以赴保进度
克服恶劣环境,深入一线获取数据。公司项目团队始终秉持“攻坚克难、甘于奉献”的精神,深入一线扎实完成地勘、测量、生态调查等工作。在成峨高速,克服沿线农田密集、路网发达带来的协调难题,加强与主管部门汇报;在攀盐高速,深入陡峭山地,攻克弃渣场选址困难,顺利完成勘察任务;在炉康高速,迎战海拔超3500米的高原环境,有效克服高原反应。团队确保所获基础数据真实、准确,为后续设计打下坚实基础。精益求精打磨方案,确保审批高效通过。公司组织项目团队对路线方案开展多轮比选、反复打磨与动态完善,确保环评、水保、工可研究及两阶段勘察设计成果质量全面受控。针对审批部门所提意见,第一时间组织专题研讨,迅速制定修改方案,有力保障各项报审内容高质量、高效率通过审查。
4条高速公路的顺利开工,全面体现了公司在高速公路前期领域的专业实力与团队执行力,是公司服务我省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成果。下一步,公司将继续秉持“专业、创新、负责”的理念,弘扬“敢于担当、勇争一流”的企业精神,持续优化管理体系,提升技术服务质效,为全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、谱写交通强国四川篇章贡献更大力量。